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蛔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蛔虫药可以随便吃吗

来源: 最后更新:23-03-22 09:30:19

导读:每次提到蛔虫,就以想起以前小时候吃宝塔糖的现状。宝塔糖,大伙都还记得吧,咱们那个年代的小朋友可是谁也

每次提到蛔虫,就以想起以前小时候吃宝塔糖的现状。宝塔糖,大伙都还记得吧,咱们那个年代的小朋友可是谁也没少吃啊。当时的宝塔糖,可是让小朋友又爱又恨的玩意。

吃吧,又怕便便时拉出那可怕的虫子;不吃吧,这小糖可是爸爸妈妈花了辛苦钱买回的“健康药”,并下达了必须吃掉的“死命令”。

别说当时年幼根本不知道蛔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也根本没有人注意蛔虫药可以随便吃吗这些小问题。然而,今日的现状不一样了,大家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最为注重的就是健康问题。

蛔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蛔虫药可以随便吃吗

所以,今天就关于蛔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以及蛔虫药可以随便吃吗这两个问题,为大伙进行详细解答:

蛔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其实,蛔虫这种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对消化系统营养吸收之后会导致你的营养很差,另外就是对脏器的影响,蛔虫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引起的急性的疾病的。

蛔虫药可以随便吃吗?

那么,蛔虫药可以随便吃吗?在没有确定是否有蛔虫的情况下乱吃驱虫药,对健康是否会有影响呢?

驱虫药也和其他药物一样,常服或服用过量都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呕吐、肝功能损害等。所以,小儿不宜常服驱虫药,肝肾功能不全、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儿童,更应慎用或禁用。

两岁以下的儿童,肝脏发育尚不完全,而大多数驱虫药中都含有影响肝功能的成分,服用后会造成肝功能损害。因此,两岁以下儿童防治肠道寄生虫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生活卫生,切断接触虫卵的来源。

蛔虫药最好空腹服用

驱虫药最好在空腹或晚上睡觉前服用,因为驱虫药毒性较小,空腹时服用,药物在肠道内的浓度会高些,可以提高杀虫效果。左旋咪唑类杀虫药用糖水送下,不仅可以改善口感,也可以增加疗效。

【吃蛔虫药剂量一定要足】

按照一般的用药经验,小儿的剂量应该小于成人。可是肠虫清的剂量却规定:从两岁以上的儿童到成人,都是两片,这使得部分家长在给小儿用药时不免担心。

其实肠虫清口服后绝大部分(95%)不被人体吸收,24小时内即随粪便排出体外,只有5%在体内完成杀灭组织内的幼虫、肠道内的成虫和虫卵的任务,并在48小时内随尿液排出体外。足见肠虫清是一种吸收少、不易在体内蓄积的药物。因此,临床上往往采用单剂量一次顿服,无须按体重计算剂量。

蛔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蛔虫药可以随便吃吗

【吃完蛔虫药吃点酸味食物】

孩子服用驱虫药后,最好吃一点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食醋等,可能会效果更好。蛔虫具有“得酸则伏”的特性,遇到乌梅、山楂、食醋等酸味较重的食物,蛔虫就会暂时安伏下来,所以酸性食物本身就可算是安蛔虫的良药。孩子在服用驱虫药后,可将乌梅、山楂等酸味浓重的食物煎成浓汤服用,有利于蛔虫的排出。

【吃完蛔虫药吃多纤少脂食物

在服用驱虫药后应该多喝水,多吃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因为水和植物纤维能加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及时把被药物杀死或麻痹的虫体连同粪便一起排出。

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有谷类、坚果、新鲜蔬菜及水果,如芹菜、韭菜、菠菜、香蕉、桃子、草莓等;少吃油脂类食物,因为驱虫类药多为脂溶性药物,且只在肠道内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如摄入过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会促使驱虫药在体内被吸收,既增加了对人体的毒性,又降低了疗效;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如萝卜、红薯、豆类等,以防腹胀便结,不利于驱虫。

【排虫的时间】

有的人服药后一天,就急于检查粪便。而新型驱虫药的药理机制为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虫体糖原耗竭,寄生虫无法生存和繁殖。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杀虫机制,使得服药后2~4天才有大量虫体排出。所以,服药后还要耐心等上2~3天,才能看到“战果”。

【驱虫的最佳时机】

“秋季是驱蛔的最佳季节。夏季,大人和儿童进食大量的生鲜蔬菜和瓜果,感染蛔虫的机会较多。到了秋季,幼虫长为成虫,都集中在小肠内,此时服用驱虫药,可谓是打个正着。

小编的话:关于蛔虫的危害以及吃打虫药的最佳时间和注意事项,本文已经详细介绍完毕。不过还得提醒一下大家,最好的打虫药不是真正的药物,而是有效的预防。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养便手洗手、饭前洗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iaodian/392948.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